专题: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赣州达慧
9月27日-29日,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本届大会以“十年奋进,智启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联合主办,设置了1场闭门会议、1场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以及多场特色专场活动,并新增了“充换电产业十周年发展成果回顾”,旨在共同推动充换电行业良性产业生态构建。其中,在9月28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充电设施出海的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上,香港源点创科有限公司CEO潘林发表精彩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我们是一家来自中国香港的,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司,源点创科。非常感谢大会的邀请,让我能在“充电设施出海的商业模式创新”这个关键论坛上,将我们服务企业出海时的想法、实践与各位分享。
在服务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出海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我们的产品又大又强,出海意愿也强,但真要把脚步迈出去,心里往往打着两个鼓:第一是成本,第二是恐惧。
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出国参加一个高端的展,动辄几十万的参展投入,对于当下很多企业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而更深层次的,是恐惧。恐惧花了钱没结果,恐惧外面世界的规则看不懂、玩不转。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常常超过了我们对广阔市场的渴望。
我们必须承认,时代变了。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我们是“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有足够的容错空间去探索。但今天,“雨已经下了”。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靠碰运气出海。如何系统性地提升出海成功率、降低容错率,成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那么,破局点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就藏在全球碳中和这股不可逆转的浪潮中。
欧盟的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政策,正在为全球产业链套上硬性的“绿色紧箍咒”。这对东南亚、中东、中南美等地区的工业园区来说,是巨大的压力,但也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刚需。这些园区要绿色转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能源和交通问题。这意味着,对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充换电设施,存在着海量的潜在需求。
核心机遇就在于: 将中国已经验证成熟的充换电解决方案,与帮助海外园区绿色转型的宏大需求相结合,推动我们的出海模式从简单的“卖产品”,升级为“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核心理念——从“单点出海”到“系统输出”。
什么是“单点出海”? 就是我们把充电桩、换电站作为单个设备卖出去。这种方式灵活,但问题也很突出:设备在海外成了“能源孤岛”赣州达慧,运维成本高,商业模式单一,风险集中。
而 “系统输出”,是“园区级能源交通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它的内核,是一个坚实的 “绿色园区”数字底座。我们借鉴中国经验,为海外园区规划建设一整套系统:包括清洁能源供给、储能系统、智能微电网和绿色交通体系。
而其中正包括我们在座各位最擅长的 “充换电”场景。我们将充换电网络,无缝嵌入到这个绿色的能源系统中。我们将中国非常成熟的 “源-网-荷-储”协同、内部循环的绿色能源交通生态系统搬到海外的园区当中去。
那么,这种“系统输出”的模式,到底为谁创造了价值?
首先,对于园区方和东道国政府而言:
它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帮助园区满足欧美绿色供应链标准,吸引高端外资;直接降低了碳排放,助力其国家碳中和目标;优化了能源成本,通过“光储充”一体化,削峰填谷,降低了园区整体的用电开销。
更重要的是,对于在座的中国充换电企业:
它极大地降低了出海门槛。像我们这样的机构,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与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合作,解决最令人头疼的前期规划、融资、本地合规问题,让企业能更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技术和产品。它提升了项目成功率。企业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园区整体绿色解决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需求更稳定,商业模式也从“一锤子买卖”变成了可持续的能源费用分成、碳资产收益等长期合作。还系统性地规避了风险。有强大的本地合作方和顶层设计护航,政策、合规等风险被大大降低。
那么,这套中国方案如何具体落地呢?
在此之前,我先简要介绍源点创科这家公司。源点创科依托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的、由国际独立会计和咨询事务所组成的网络,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合规管理”,协助中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同时,助力企业家家族境外资产配置与财富传承,并致力为跨国企业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专业服务。
在落地“绿色园区+充换电出海”的中国方案中,我们的“工具箱”包括:
成熟的规划与标准:可以直接输出中国经过实践验证的绿色园区指标体系、技术路径,让对方快速拥有顶层设计蓝图。
我们有强大的技术集成能力:能够整合中国在光伏、储能、换电站、V2G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技术。
关键在于合作模式。我们主张组建一个 “中国解决方案联合体”。
这个联合体由 咨询与规划机构(如源点创科)、标准与技术联盟(如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及核心的充换电设备商/运营商 共同组成。
分工协作: 咨询机构和联盟负责顶层设计、融资对接、标准输出和本地关系协调;而充换电企业则作为技术和设备核心,提供最先进的产品和可靠的运营维护。
总结一下,我们认为:
在当前背景下,出海的成功率,不再取决于单个企业的单兵作战能力,而在于我们能否从“单打独斗”转向“系统作战”,从“销售硬件”转向“共创价值”。
“绿色园区+充换电”出海,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机会,它更是中国用自身成熟的绿色转型经验,赋能全球低碳交通新基建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分享:
“当我们无法改变‘雨已落下’的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再独自寻找一把小伞,而是共同搭建一个坚固的、能容纳更多中国优秀企业避风前行、共享机遇的‘绿色方舟’。”
这座方舟,需要你我携手共建。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王翔 赣州达慧
铭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